文章目录
长安三万里 步步苟且步步诗
近年来,我对国产电影失望至极,不是中途退出,就是一觉剧终……然而,近日来,忽闻一部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国产动画片风靡全国。短短几日,就以七亿票房的火爆业绩雄霸追光动画片第一名。对此,我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走进了影院。
进了剧场,才感觉与往日的大大不同。平时观影,几乎是一个人“包场”;而此次,几乎满座!一开场,一部“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”在银幕面前徐徐绽放,无论是惊艳的画风,还是情绪饱满的激情对白;无论是美轮美奂的水墨动画,还是影片的立意主题都让观众从更多角度地、沉浸式地去体验长安城的万千气象、扬州城的旖旎繁花、边塞古战场的辽阔宏大,以及大唐从盛世走向灭亡、诗人们命运浮沉的悲壮无奈……《长安三万里》不仅是一部动画片,也是一部成年片;不仅是一部文艺片,更是一部历史片,也是写给全体中国人唯美浪漫的一封“诗意情书”……影片以“安史之乱”历史背景为依托,以大唐诗歌为灵魂抓手,以诗星兼将星的高适口述为线索,见证了大唐诗人们,特别是诗仙李白狂放不羁的一生,并借助伟大诗人命运的跌宕起伏,让观众体验当时创作诗歌中的复杂情感,因此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诸多障碍。
长安三万里 呼唤少年来
长安,大唐帝国的都城,一千多年前的聚光之地,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心,也是各地有志男儿的创业首选之地。
每天,从四面八方涌向长安城为梦想买单的热血青少年可谓是趋之若鹜,如过江之鲫,个个怀揣着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的春秋大梦前来试碰运气。在这庞大的想进入“国家部委”“公务员”体制的求职大军中,有两个风驰电掣的青少年打马而来,一个是英俊风流、洒脱不羁,天纵奇才的商家之后、多金少年李白。李白, “五岁诵六甲,十岁观百家”,一生潇洒恣意、率真浪漫,举手投足整个人都散发着那个时代迷人的光芒,像是站在聚光灯下指点江山,挥斥方遒;另一个则是表情木讷,笨拙耿直,谨小慎微,家境贫寒的将门之后、穷小子高适。高适,从小不喜欢读书,一读书就头疼,天资平平,只信勤能补拙,言谈举止,口吃结巴,赋诗作对,平淡无奇,犹如像个小透明,坐在角落里,默默无闻。
尽管李白骄傲到天上,高适卑微到地下,也许是性格互补,也许是英雄相惜,高适传授给李白高家枪法,李白教给高适相扑之术,两个出身阶层不同的青春少年在诗一样的年龄打得火热,成为一路抱团取暖互勉共励的良师诤友,他们憧憬着诗一样的远方,憧憬着诗一样的长安。
18岁,是一个自信的年龄;18岁,是一个幻想的年龄,18岁,是一个敢于与命运扳手腕的年龄。由于此18岁,李白和高适来到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长安大街上,信心满满地要在这座名利场、消金窟建功立业,出将入相。
高适说他要凭一杆高家枪直趋长安,扣天子门!
李白说他要凭一篇雄文华章,做鲲鹏鸟,乘长安之风,扶摇直上九万里!
他们在春风中快马加鞭,他们渴望一日看尽长安花。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!当李白、高适从长安街东向长安街西一路叩门,被一家家呵斥,被一户户打脸,门阀等级狠狠嘲笑了一个是商家之后最为低贱的草民李白、一个是落魄了的高氏家族子弟高适。
唉,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!没有一缕月色是属于李白的,也没有一户捣衣声是属于高适的。
长安三万里 步步行路难
名响四海又如何,高朋满座又何如?哪怕是人人艳羡的谪仙人李白,有着傲骨才气,却由于此是商贾之子,没有科举的权利。想要当官,唯有行卷。
行卷,行卷!
然而“天下捷径,岂是为寒门所开?”
唉,李白爱长安,奈何长安不爱他!
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长安的一丝笙歌,带着撞过南墙之后的鼻青脸肿,一转身,去了扬州。由于此不甘寂寞的李白要去扬州品美酒,赏玉人,看花花世界,以待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最佳时机。
李白走了,剩下了高适。
本想凭着“高家枪法”和高家昔日威名,给自己搏个出身,可权贵都觉得高家衰落已久,扶持高适没有意思,集体拒绝提供帮助。
执着的高适不甘放弃自己的青春梦想,他千寻万找,来到了岐王府,只想通过“岐王夜宴”上的枪术表演,引起皇上红人玉真公主的注意,借以上位。然而,诺大的长安然而太多,如意太少。夜宴之上,觥筹交错,能给“中央政治局”推荐干部的玉真公主正在享受美食,岐王畅饮正酣,李龟年奋鼓奏乐,高适激情枪舞……高适太渴望抓住这个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要来看表演的关键机会,获得她的青睐。可让高适难堪的是,“高家枪法”只为实战,不为舞蹈,美感不足的表演让玉真公主直觉乏味,高喊吓人。
高适太郁闷了,他想去扬洲找李白喝酒。
到了扬州,高适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花花世界。他看到了李白会为一朵花,而终日躺在树下;会为了一个歌姬的曼妙舞姿,不惜将她抢走;会为了一次浪漫的聚会,而抛下一切俗务,不惜跋涉万里;会为了一次剑舞、一段音乐,放弃一切……李白就是李白,现实再多烦恼,拘束不住自由而奔放的心。敢恨敢爱敢歌敢唱,全不顾及世间俗论,混的风生水起,声名鹊起,一直传到了长安。而高适不行,适应不了这种自由放纵的生活。高适需要的是建功立业,重振家风。然而,到了扬州,高适再一次受到了重大刺激。自以为武艺高强却被一女子裴十二剑术所击败。高适再一次郁闷了,痛定思痛后,只怪自己武艺不精,盲目自大去了长安,从此辞别李白,回到商丘梁园开始了勤能补拙,苦练枪法。
长安三万里 遥遥无尽望
长安虽大,居其不易!
长安虽好,米价却贵!
长安虽美,皆是上层人士的天堂,哪配穷书生所有。
何况李白,自从父亲死后,被两个哥哥扫地出门后,就成了一个连高适都不如的穷光蛋,再也无心把“天生我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康而慨之了。
但,为了抱负和理想,李白开始“曲线救国”。一生四次婚姻,就有两次入赘当婿。赘婿在唐朝颇受歧视,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,心高气傲的李白还是豁了出去,即使高适一再劝阻。李白还是义无反顾地先后进入许家和宗家。背景很简单:前夫人许氏的爷爷许圉师曾当宰相,而后来夫人宗氏的父亲宗楚客也当过宰相。
一次次婚姻没有给李白带来多少转机,反而是一次次被排挤被羞辱让李白一次次斯文扫地。
李白啊李白,说多了都是泪的李白。也有上天开眼的时候,曾拒绝推荐高适的玉真公主读了李白的诗,非常喜欢,把他推荐给唐玄宗,李白由此可见在长安混了一处别院,一时间,上门者若赶集市,拜访者不计其数。“我自大笑出门去,吾辈岂是蓬蒿人”传遍长安街的大街小巷。处于高光时刻的李白何曾忘记了患难之交高适,于是赶紧发出了“加急电报”:长安机遇多多,快来找哥们,速速速……
激动过火的高适,马不停蹄,来到了眼花缭乱的长安,在小兄弟杜甫的帮助下,找到了正在醉生梦死的李白,酒桌之上朋友圈满满的高端,不是这个王,就是那个臣,就是围在李白身边的最次的也是著名书法家李邕、大诗人贺知章、书法家张旭等,就连小李白11岁的杜甫也成了他的拥趸。然而李白然而就是个六品翰林待诏,无非词臣,帝王对他只是“娼优蓄之”。又一次失望的高适,没有埋怨李白,而是悄悄离去,去走爷爷当年的“长征”路,到边关投军。可名将王守珪并不看好他,只信任胡将,沉迷歌舞,九死一生的高适看到以后,愤怒地写下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”,彻底得罪了所有当权者——谁都不敢用高适这个喜欢提意见、甚至讽刺上级的“刺头”。
一时间,李白在失意的职场上,酒肆歌舞,放浪形骸;高适在受阻的道路上回归梁园,沉淀自己。
一样的诗意 两样的人生
李白,穷其一生,拼的是才华;高适,志坚不易,靠的是沉淀。
李白,耐不住寂寞,他要把写诗进行到底,他要把喝酒进行到底,他要把浪漫进行到底。任何沉重的伤痛和深入骨髓的孤独,他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轻盈美好的东西。比如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即使孤独,也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,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趣味。再比如“相看两不厌,唯有敬亭山。”即使在“众鸟高飞尽”,最失意落魄的时候,他还能自我调侃,自我疗愈,还要用“将进酒”醉了自己,醉了世人。可以说,李白的笔管里从来没有墨水,喷涌而出的都是酒水,所以他写的诗歌都是带着酒气、仙气,醉了前人醉后人……
李太白的痴、颠、狂,虽是对于生活困境的一种反抗,但由于消极睡,豪气醉,半醉半醒天地间,虚无的浪漫主义使其人生走向悲剧也是必然。李白,一方面发出了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,一方面又投靠了永王的军队,建功心切,为永王一口气写了《永王东巡歌》十一首。
然而,就在十一首诗歌墨迹尚未干透之际,李白就成了高适平叛战乱中的一名俘虏……
高适,恰与李白不同。在被达官显贵欺侮之际,他不怨声载道,消极避世。面对一次次失意,一次次反思。回到梁园,一次次沉淀。最长的一次充电竟达十年。他不断选择,不断校正航向,始终筹备着、成长着。高适从读不懂句读,到落笔赫赫有名的《燕歌行》——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。在与李白的十年之约后,第一次,高适那般肆意地喝酒。“你是谪仙人,要回天上。我是世间人,我在世间盘桓。”50岁时,高适做了哥舒翰帐下的一位文人笔客,而不是一名将士。无法亲自上战场杀敌又如何?无法取得祖先般的荣耀又如何?他照样能在纸书上驰骋杀敌!他允许了凌云之志的失意,不强求,但也一直都在努力地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。幸运眷顾了这个命运坎坷的青年,他成为了唐朝顶流诗人中第一个有爵位的人,成为了掌领三镇的淮南节度使。
长安三万里,步步意难平。
两个人,一样的诗意,不一样的人生。两个人为生计奔忙,为理想奋斗,他们都没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盛世却很快露出底色,灰飞烟灭。每一代人都要面对生活的压力,都会承担梦想而不得的煎熬,都会被现实一次次刺痛。然而,大唐就是大唐,李白、高适还有另一种生活,在那个生活中,有永恒,有希望,有诗歌,还有酒。放浪形骸也罢,失意痛哭也罢,痛彻心扉也罢,他们都不曾放弃,虽然站在人生的泥潭,但他们的心却一直在仰望星空。
是的,高适是成功者,半生蹉跎,晚年方能建功立业,但一句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,把他留在了历史中;李白是失败者,一生追求现实功业,却壮志未酬,最后竟意外地成了叛贼,修道已无寸得,可没有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,伟大的唐朝也必将黯然无光?大唐有李白是光彩,有高适是幸运,有诗是不朽的!只是,筵席散尽,杯盘狼藉,高适是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。
唉,回望唐朝,李白也会抱怨房价,高适也担心下岗,还有名满天下的杜甫也为下锅之米一嗟三叹!
再看今天,我们谁又不是无奈的“李白”,蹉跎的“高适”,穷困潦倒的“杜甫”。
然而,诗在,穷些怕什么?
作者简介
梁孟华,山西芮城人,“河之东”文化传媒创始人“和河之东”文学平台主编,资深媒体评论人,“文秘天下”网站总负责人、盐湖文化调查会会长,曾主持编写《河之东文集》、“惠畅杯”征文大赛获奖作品《走进东开张》《河之东小作家优秀作文选》,“瀛航杯”“法律在我身边”全国征文大赛《法捍山河》《盐湖文物》《相逢河之东》《河东长歌》等文学系列丛书,著有《大河之东是故乡》个人散文集。
一曲河东文化的长歌,一部浸满乡土情怀的力作
本书是河之东梁孟华的散文合集。作者以宽广的胸襟、酣畅的文风谱写了一曲河东文化的长歌。
该书系晋南乡愁文化散文集。受到原人民日报副总编,全国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梁衡先生的大力推荐。
该书文章多写河东趣事,时代、生活、泥土气息浓厚,深受广大读者喜爱,其中多篇文章入选初高中语文阅读试题,被学习强国推荐为大学生、中学生必读书目,热忱欢迎天南地北、五湖四海的各位客官,加强联系,以文会友。
购书电话:
13994852033
转载请注明来自粉色视频一样的软件,本文标题:《梁孟华:长安三万里 步步苟且步步诗 》